大翼豆原,现在推广应用的品种,为从墨西哥的2个不同生态型的杂种后代所育成。国外在南美洲许多国家有种植,而在澳大利亚,墨西哥和巴西则作为重要的牧草,分布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。
1965、1974年先后引入中国广东、广西试种,已成为南方建立人工混播草地的主要豆科牧草之一。根系发达。茎匍匐蔓生,长达4m以上。三出复叶,叶面深绿色,叶背有银灰色茸毛,叶片卵圆形,长3~8cm,宽2~5cm,两侧小叶常具浅裂。花暗紫色,翼瓣大于旗瓣,闭花受精。荚果顶端稍弯,长约8cm,宽5mm,含种子约12粒,种子褐色或黑色,卵圆形,每千克约8万粒。喜热带潮湿—干旱气候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。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9~23℃,低月平均温度6~13℃,年降雨量800~1600mm的地区。适生长的昼温27~30℃,夜温22~25℃。较耐寒,冬季气温降到零下9℃,仍有大部分植株存活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一般在轻质土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更好。耐干旱,但不耐盐。通常与非洲、绿黍、盖氏虎尾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。大翼豆多年生缠绕性草本。主根粗壮,入土深。茎匍匐,柔毛多,茎节能着地生出不定根,分枝向四周伸展,长达4米以上,形成稠密的草层。三出复叶,小叶卵圆形、菱形或披针形,全缘或具1~3浅裂,上面绿色疏被毛,下面被银灰色柔毛。总状花序,总花梗长10~30厘米,有花6~12朵,深紫色,翼瓣特大。荚果直,扁圆形,长约7.5厘米,直径0.4~0.6厘米,含种子7~13粒,成熟时容易自裂,种子扁卵圆形,浅褐色或黑色。细胞染色体:2n=22。大翼豆为喜欢温、喜欢光的短日照植物,生长快的温度为25~30℃,在日照较长的情况下为22~27℃。于13~21℃时生长缓慢,受霜后地上部枯黄,但在-9℃情况下存活率仍可达80%,在热带豆类中是较能耐低温的。在广州3月份播种的7天出苗,20~30天分枝,60~80天开花结荚,90~100天后种荚陆续成熟。在温暖地方,多年生的于3~12月间都可开花,6~12月间种子成熟。在江西省,前期生长缓慢,入秋生长旺盛,开花晚,虽可越冬而种子产量低。耐旱性很强,喜土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,受水渍会延缓其生长。适宜的土壤pH值为4.5~8,可耐中度的盐碱性土壤,能耐低钙高铝而不耐高锰的含量,在年雨量650~1800毫米的地区均适宜。栽培技术大翼豆播种前需耕翻、筑畦、整地,消灭杂草,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千克及磷肥15~20千克,缺钾的土壤需增施钾肥,酸性土施用石灰会有利于钼的释放而有好处。通常不需根瘤接种,自3~7月均可播种,春播在经霜之后,夏播宜在雨季之前,建植后由于种子能落地自繁,故易保持长久。条播,行距40~50厘米,也可以撒播或用飞机播种。种子千粒重约12克。每亩播种量条播为0.25~0.5千克,撒播0.5~l千克。与禾草混播的可以分行播种,通常亩播0.2千克,也可直接撒播于已经建植的俯仰马唐或其他草地上,播后轻耙并镇压,雨季极易出苗,苗期生长慢,需进行中耕除草,以后每年要补施适量的磷、钾肥料,并注意排水,以勉滋生病害。